“奥运会自由泳冠军孙杨代言”、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、“北京奥运会、上海世博会指定电池提供商” 、“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”、“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”等等。
这是浙江昌盛电气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昌盛电气”)最为辉煌的时候,所荣获的一系列辉煌成就。
然而,如今的昌盛电气,却遭遇来自全国上百家经销商的集体逃离的惨淡境地。他们的诉求焦点是:昌盛电气要解决售后问题以及退还被押的货款。
“现在经营很困难,几乎快要撑不下去了。”昌盛电气一位负责人唉声叹气。而这背后,与当地地方政府和当地的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铅蓄电池生产大户——超威动力控股有限公司(HK,000951)的一个巨大的阴谋有关。
昌盛电气陷入困境
今年二月份,浙江昌盛电气突然中断售后服务,致使全国数百经销商损失过亿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?
“这几年公司几个步骤,都走错了。”谈到这些,昌盛电气一位知情人士连声叹息。
位于浙江长兴经济开发区的昌盛电气创建于2003年。2004年销售收入达7000多万,2010年做到了20个亿,可谓铅蓄电池明星。
然后,好景不长,到了2011年,昌盛电气就开始走下坡路,业绩一落千丈。
“不是公司能力不行。而是中间发生了太多的不可思议的事情。”知情人士表示。
第一次危机来自浙江省长兴县2010年8月份推行的“退二进三”产业发展政策,昌盛电气位于县经一路的老厂被关掉;随后,公司在县经二路开发区租了新的厂房,但2011年浙江进行行业整顿,实行“一刀切”,新厂房再次被关掉。而更要命的是,在2010年8月份,昌盛电气在江苏盱眙圈地600亩地,打造产能达6万支铅蓄电池的生产基地,“12万平方米的四撞厂房全部建好了”。“投了六七个亿,家底都投进去了,当时准备大干一场”。
但此时的昌盛电气由于位于总部的生产基地在经历上述两次调控时,厂房都被关掉,被彻底“断血”。于是乎,昌盛电气的产品直接断货,“退回来的电池没有办法维修,还要陪经销商损失。”如此,资金链断裂的昌盛电气的盱眙生产基地也处于停滞状态。
这个时候,另一个主角出现了。它的现身,让昌盛电气的当家人徐克诚一度抱着恢复企业生机的希望,但徐想不到的是,这一切都是一个“圈套”。
它是兄弟公司:超威动力。
超威动力涉嫌虚假信息披露
知情人士透露,2012年6月份,在当地县政府的撮合下,超威动力与频临绝境的昌盛电气签了一份借款协议,向后者借款2个亿。
昌盛电气似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。于是,它用这些钱,一方面缓解经销商的压力,另一方面,继续扩大在江苏盱眙基地的投入。企业也慢慢有了生机。
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2012年年底,超威动力的负责人突然找到长兴县政府,并在政府的强行协调下,把两个亿的贷款“强行抽回去”。
昌盛电气一下子傻眼了!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,只得任受摆布。
那么,超威动力是靠什么理由抽回贷款的呢?
“它(超威动力)的说法是,这两个亿贷款没有在联交所披露,年底审计肯定通不过!所以它要把贷款抽回去,否则就属于信披违规,等通过年报审计后再借回来。”
“按照贷款合同,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还给它,但它是上市公司,政府当然要保它!我们只有听政府的!”
但遗憾的是,超威动力把资金抽回去之后,再也不提借款之事。“政府领导跟我们说,他们一直在协调,但一直没有协调下来。”
于是,昌盛电气再次断血!再度陷入绝境!
但蹊跷的是,记者发现,2012年12月17日,超威动力在香港联交所发布了一则公告,公告称,公司自2012年12月17日,向江苏昌盛(昌盛电气的盱眙生产基地),贷款2个亿,贷款期限截止到2015年12月16日,为期三年。
“这纯粹是谎言!虚假信批!是为了补上次贷款没有及时信批漏洞的!”昌盛电气一位知情人士表示,“我们根本没有得到这两个亿的贷款,如果有这两个亿,我们早就活过来了!”
有资深分析师也对此认为,如果是6月份就借给昌盛电气,年底抽回钱,那公告里所说的12月17日起借款三年就是完全说谎了!属于虚假信息披露。
超威动力的腾挪大法
如今的昌盛电气,无奈之下,已经委身于超威动力,成为超威动力的贴牌企业。江苏盱眙基地庞大的产能,萎缩到两万支不到。渠道消失了,绝大多数的骨干也已经流失。而且,“给超威贴牌,根本不赚钱。”
“超威一直想趁低迷时期低价收购我们,但老板不同意。”知情人士表示。
实际上,这位知情人士一语道破了超威动力在资本运作上的腾挪大法。
据了解,超威收购了不少企业,上游供应商也收购了很多,都是采取类似的办法:企业困难时借钱给你,然后借方一旦经营不善,立即抽回资金,如果没有钱还,超威动力就要求债转股,股权价格却被大幅度打折。
对于这个狡黠的操作路径,安徽永恒动力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称“永恒动力”)的一位负责人,也颇有感慨。
他回忆,当年,永恒动力经营比较困难的时候,超威动力借给它一千万人民币,但永恒动力经营仍然不善时,超威动力就要求强行收回贷款,无奈之下,永恒动力只有把股权低价转让给超威动力,然后,超威动力再通过增资形式,继续收购永恒动力股权,最终实现51%的控制权。
“跟超威合作,老实说我们肠子都悔青了!但现在也没有办法了。”他无奈地表示。
而实际上,通过这种模式,超威动力先后收购了其上游公司做铅蓄电池塑壳的悦达公司,和苏中电池、浙江振龙电池等等企业。这些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纷纷表达出了无奈和愤恨之情绪。(记者 朱云 综合报道)